漫漫科研路,浓浓师生情 ——发动机结构强度及可靠性团队

时间:2021-09-28    来源:     供浏览:


发动机结构强度及可靠性团队(以下简称团队),依托航空发动机结构强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致力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团队现有教授3人,副研究员3人,博士后3人,在读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30余人。

团队面向我国自主研制航空发动机的重大战略需求,紧密围绕航空发动机结构强度、振动、寿命、可靠性等问题开展高水平基础、应用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攻关。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结构及强度可靠性、多学科耦合优化和数字化设计技术,研究工作以热端部件多学科优化设计为研究核心,结构强度可靠性为基础依托与特色,数字化设计技术为技术支撑。

在团队负责人王荣桥教授、胡殿印教授的领导下,团队近年来各研究方向齐头并进,相辅相成,不断涌现新的科研成果;在团队培养下一步步成长起来的青年人才也持续投身祖国各处,为航空发动机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追求卓越 勇攀高峰

发动机从来都不是靠一个人埋头做出来的,学会交流分享自己的问题与收获,了解倾听别人的思路与成果,这对于自己的发展与进步是十分必要的”。我国航空发动机事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团队始终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把“追求卓越,勇攀高峰”作为工作准则,秉持严谨求实的科研态度和积极探索的科研精神开展工作。团队定期召开博士/硕士/本科毕设组会,师生共同探讨科研方向、解决科研问题;定期组织学术报告,为同学们提供科研成果的展示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会议,与业内精英深入探讨,了解学术前沿,启发科研思路。

团队定期组织学术报告

团队就是一个大平台,希望站在这个搭好的平台上,大家都可以少走弯路,在这里用最短的时间迸发出最大的激情与潜力”。团队定期开展相关软件的基本操作培训,聘请专业的人员进行扫描电镜、疲劳机、高温炉等试验设备的使用培训;团队教师定期组织论文写作分享会,帮助大家尽快学会用“学术”语言写作;同时团队还建立了知识问答库,归集碎片化软硬件知识以便于检索。团队师生克服困难,积极向上,坚持不懈、脚踏实地地为我国航发事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近三年来,团队在军、民用发动机涡轮盘损伤容限评估、涡轮盘结构可靠性设计、多层次复合疲劳试验、损伤机理及寿命预测等方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共在《Aero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等期刊上发表高质量论文30余篇,撰写专利20余篇。

团队学术交流与培训

人才培养 多维发展

人才是支撑团队发展的根本,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团队发展的核心”。在多年的人才培养经验的基础上,团队探索形成了“多层次、多模式和多维度的航空推进专业科创体系探索与实践”的科研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立足于团队人才培养实际情况,试点研究生多层次科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围绕研究生对该模式的认知、该培养模式的利弊、研究生与团队关系等现状,创新该模式的选拔方式、培养方式、培养环境、培养机制等。由导师指导博士创新团队科研方向,力图通过团队的导师、博士、硕士、保研大四学生共同形成合力作用,兴利抑弊,推进多层次科研创新人才培养梯队建设。

立足于公司研究生培养实际情况,把握高等教育领域人才培养规律和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特点,积极探索多模式科研创新途径,实现多模式科研创新优势互补。依托导师制工作,开展导学科研创新活动,指导研究生参与科研创新工作;依托博士创新团队,不断延伸博士团队科研创新辐射面,引领博士、硕士科研创新前进方向,形成积极的科研创新研讨氛围,发挥研究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结合不同年级学生发展特点,广泛发掘科研创新方向,从创意、创新、到创业,布局多维度科研创新矩阵。不断指导博士、硕士凝练科研创新方向,促进团队内部形成良好的科研创新氛围;推动科研创新成果的教学转化和产品,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特点创业,带动多维度科研创新矩阵良性循环。

在这一科研创新培养体系下,团队近五年指导100余名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首都高校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校“冯如杯”等各类科技实践及竞赛项目。指导学生获北京地区高校大学生优秀创业团队三等奖、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北京赛区)二等奖、首都高校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等奖项。《发挥科研优势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机制研究》获批2020年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多层次、多模式和多维度的航空推进专业科创体系探索与实践》获批校教改项目。

团队学生部分荣誉奖项

团队致力于培养多维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不仅力求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更注重培养学生拥有社会责任感和空天报国的使命感”。团队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通过自身经历启发学生,并为每位新入组学生配备《曾国藩家书》。定期邀请航空科研院所的企业专家为教研组的学生开展讲座,介绍航空发动机的工程背景和应用发展情况,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并提高学生航空报国的社会责任感。团队多次组织学生前往各科研院所实地实践学习,更全面地建立理论知识和工程实际的联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团队的引导下,愿意结合自身所学,献身国家建设,目前90%以上的毕业生就业于航空航天领域单位,其中75%毕业生就业于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奋斗于航空发动机科研第一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国家战略领域研究。

凝心聚力 砥砺奋进

如果说拥有卓越的人才队伍是为团队这台发动机配备了先进了压气机、涡轮等部件,那么良好的团队文化氛围就是加力燃烧室”。良好的团队文化让师生“心往一起走,力往一处使”,真正发挥出“1*N>N”的力量,使整个团队更有凝聚力、更有创造力。一直以来团队都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在团队负责人的带领下,经过多年的共同建设与努力,目前已经逐步形成“凝心聚力,砥砺奋进”的团队文化。

打造师生交流平台:师生在闲暇之时共聚一堂,在轻松的氛围中交流科研中遇到的问题或是疑惑困顿之处,分享近期身边有意思的事情,提出自己对团队发展的思考与建议。师生在畅所欲言中增进了彼此的了解,拉近彼此的距离,建立健康和谐的导学关系。

师生交流活动

做好师生关心关爱:在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团队也会为师生贴心地准备好小礼物,在节日当天将课题组的关怀送到每个人的手中。平时组内有设立茶水角,会为大家定期更新水果、牛奶、咖啡等,在学习科研感到疲惫时可以调节心情补充能量。

团队精心准备的节日礼物

规范团队总结规划:每年年底由各团队负责人汇报总结年度工作,回顾团队一年取得的各项成果,规划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就某些行业前沿问题进行共同探讨。会上,团队会对表现优异的博士团队与个人进行表彰,激励同学们在新的一年里更加努力积极地提升自我,促进团队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团队年终总结大会合影

王荣桥老师为博士团队负责人颁发突出贡献奖

劳逸结合全面发展:团队定期组织团建素拓活动,由师生共同投票选定每次团建的主题,鼓励所有成员都参与其中,户外远足、真人CS、滑雪、趣味运动会等活动丰富多彩,帮助师生保持身心健康,以昂扬的斗志投身学习和科研工作中。

团队户外远足活动

真人CS活动

滑雪活动

组内篮球赛活动

组内拔河比赛

团队不仅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学习与科研环境,也努力成为每个人生活中温情满满的家,各种形式多样的团建活动以及节日时精心准备的礼物,拉近了老师与同学们间的距离,增强了团队凝聚力。在这样饱含人文主义关怀的文化氛围中,每个人都健康向上的成长着,彼此之间像家人一样互相关心,互相信任,并肩前行。

展望未来 乘风破浪

乘风破浪,放飞青春理想;星辰大海,我们未来可期。一切成果都是新的起点,团队将继续脚踏实地,以研究成果为基础,以创新创造为动力,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引领,以解决国家关键技术难题为导向。不断提升团队科研能力,提升团队核心竞争力。立足当下,放眼未来,把握科学、工程发展规律,提前布局和开拓新的方向,将团队建设成为国内顶尖,世界一流的科研团队,成为国家技术攻关的利器。

关闭

推荐阅读

关于召开2023年春季学期第一次全院教职工大会

友情链接
公司
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
公司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网站管理入口
联系方式

地址:公司(沙河校区)
邮编:102206
电话:(010)61716974

备案信息

版权所有 2014-2022 公司
京ICP备05004617-3
文保网安备案号1101080018

微信公众号